評論與專欄

重回圖書館

重回圖書館

在大家總是興致勃勃地討論書本、雜誌、書店、咖啡館,這些閱讀以及與閱讀相關的空間時,不少人應該跟我一樣,都忽略了圖書館這個重要的閱讀角色吧。我已經記不起,生活台北時有多少年沒到圖書館,更別提學生時代,從圖書館借書、閱讀、還書、再借書,那曾經很在乎、如儀式般的習慣,也早已消失不見。

書店與咖啡館是十分都會生活的產物,過去有一陣子,我甚至理直氣壯地宣示我的「第三空間」就是咖啡館,除了以咖啡館作為社交場,更多時候還在咖啡館裡閱讀與工作;同時,我們也從美麗裝潢的書店裡得到新鮮感與刺激,逛書店買書成為休閒嗜好。

前陣子,朋友中讀書最多的文青夫妻檔告訴我,自從有了孩子後,對書本佔據居家空間斤斤計較了起來,後來發現善用市立圖書館是完美解決之道,他們如發現新大陸般地分享:「只要感興趣的就借回家,再也沒有買書回家後才發現一點也不好看的風險;一次能帶30-40本回家,非常過癮;書本可借一個月,上網能再延一個月,快逾期了還會收到圖書館貼心簡訊通知;平常,先上網預定,再到指定圖書館取書,經常拿到手上的書,都是全新的,我們是第一個讀它們的人!」是啊,我們怎麼遺忘了,歷史最悠久、最大、且免費的閱讀資料庫就是圖書館啊。

在柏林,我重啓了圖書館興趣。第一次踏進知名、市中心地標的洪堡大學圖書館,相見恨晚,發現這才更是真正讓人迷失的場所;圖書館本身就是一座得獎建築名作,建築設計愛好者的朝聖地,它提供著比任何書店都更豐富,時代更寬廣的藏書,分類細緻(才一到當代設計區,就有一整列包浩斯等著我了!)不只書本,文獻、音樂、畫冊、藝術收藏……是好幾眼也望不盡的壯闊風景,而任何人,都能自由走進來、閱讀、借書。

在德國,市民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比例很高,已經好多次當我跟朋友提到哪本書很好看時,他們回應是「那我去圖書館找找」,而不是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「我去書店買」。圖書館歡迎著所有人,閱讀之餘,將圖書館作為工作空間的人也不少,從學生到白髮老先生,各種年齡層都有,除了童書區的孩子們笑聲,人人皆安靜投入在自己的書本與電腦中,空氣裡瀰漫著一股嚴謹的魔力;一位外國寫作者如我,也在一個以智利作家聶魯達(Pablo Neruda)命名的市立圖書館中,找到一處平心靜氣的角落,沒有台北咖啡館的香氣與熟悉熱絡,卻是新的生活體驗,我新的第三空間。

圖書館是公眾空間,旅途中除了我們喜歡的美術館、書店、咖啡館,進入圖書館也絕對是打開眼睛的一件事:一次在巴黎,朋友帶我到13區的法國國家圖書館,我才知道,沒親身站在那外頭,根本感受不到那四座書本造型的偉大建築物所帶來的震撼,感覺與羅浮宮是不相上下的;前年,意外走進布拉格歌劇院旁的Knihovna Akademie圖書館,正舉辦著深夜圖書館活動的它們,過了12點仍敞開大門,讓我們遠離遊客如織的古城,一腳踏進波西米亞文學場域,像是愛莉絲夢遊仙境,在深夜裡跟著當地書蟲一起享受歲月與知識精華,結果成了最完美的布拉格旅行回憶。

我想起,若連鎖的誠品書店是我們的地標,那麼獨一無二的、台灣的首座綠建築圖書館、伴有裊裊溫泉氣味的北投圖書館,是不是更值得被介紹給外地人?下次帶外國朋友到這裡看看,應該也很酷的!

編註: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,指的是人們除了在家與辦公室之外,花上最多時間的地方。

原文刊載於Shopping Design 2014年九月號

About author

轉載聲明:本網站內容及圖片版權(除了特別標註的品牌公關照片)為許育華與 www.yuhuahsu.com所有,未經正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。如需轉載,請聯繫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