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論與專欄

慢食運動的日常實踐

佛羅倫斯的中央市場裡,每個攤子都是活生生的美食教科書。

慢食運動(Slow Food Movement)這個詞對我們而言不陌生,約末六、七年前台灣便有群志同道合的飲食生活關注者推廣,又在前陣子的食品安全風暴中,「慢食」再次被專注。我也是個慢食思想的支持者,這個由義大利社會運動家Carlo Petrini在1986年提出的口號與行動,最初是因為抗議速食(Fast food)麥當勞在羅馬市中心西班牙台階成立分店而起,進而延伸至對「好品質、清潔、公平交易」食品的關注。

從日日外食的台北上班族,到現在自己料理三餐的自由工作者,愈貼近成就一道菜的每個環節,我愈明白在食物鏈中,人們需要關注的有太多:蔬菜水果怎麼被種植、收成?動物如何從農場成為超市裡的包裝肉類?米是哪個品種、出自哪個國家?甚至料理用的香料、器具是否符合無重金屬或環保標準⋯⋯?當然,還有「慢食」的真諦——慢慢吃,並非速度放慢,而是細嚼慢嚥食物,體驗一餐飯背後所帶來的飲食文化與土地滋味(無論你擁有的時間長短),的確光是這項就叫許多以便利商店三明治、搭配電腦螢幕果腹的忙碌上班族大嘆慢食難為。

慢食運動不只在最近的我身上發酵,30年來也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中建立起組織,有十萬名以上會員。就算不是正式會員,當今許多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慢食意識已經相當高,像是現在台灣我們常提到的「小農」、「農夫市集」,日本談的「產地產銷」,韓國的「身土不二」⋯⋯都是慢食運動的一環。

前陣子去了義大利托斯卡尼旅行,在這個以美食美酒聞名的省分,我注意到《Lonely Planet》特別以一個小方塊提醒旅人們慢食運動與義大利的關係:「不要在這裡提到漢堡與油炸食品,這裡的人們對食物是很嚴肅的。」然而,其實只要一身處在此,稍微打開感官,不用任何解釋,你都會明白義大利人在飲食上有多「慢食」。

撰文、攝影:許育華

原文摘自於 《小日子》022期 老所在的拾光

About author

轉載聲明:本網站內容及圖片版權(除了特別標註的品牌公關照片)為許育華與 www.yuhuahsu.com所有,未經正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。如需轉載,請聯繫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