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論與專欄

味道的設計

當很多人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時,潮流就是這樣發生的。今年,義大利家居品牌Kartell正式推出完整香氛系列,一直以色彩鮮艷的塑料傢具聞名的他們,這次的新作品—無形的傢具,吸引了傢具展上的訪客注意,有香味蠟燭、擴香瓶、電動芳香器與空間噴霧香水,造型搶眼,設計師將當代科技放入這些香味工具中,例如,可用USB充電的芳香瓶、科技纖維,或是耐熱塑料讓產品更安全被使用,看得出在香味系列在登場之前,經過深思熟慮企劃。

又如工業設計師Tom Dixson自從推出蠟燭後,那金色瓶身的蠟燭與擴香在各大選物店都看得見,話題十足,肯定買得比他的椅子與燈多很多;還有 Moooi,以「find your way home」為口號,設計了一系列肥皂、洗髮乳等沐浴用品……這幾個巧合都看得出,這不只是設計師與傢具商無法年年都能創作出新椅子,人們也無法跟著潮流時時添購新傢具背後的商業考量,更是在滿足了視覺、觸覺的設計之外,創造五感中的嗅覺、聽覺的新體驗。味道,是設計師們的下一步,是關注生活的那一群,持續努力的細節。


藝術家、文學家們總強調著味道的巨大力量,人們也時不時以小說《香水》《追憶似水年華》裡頭的章節,作為味道與回憶之間神祕連結的證明;

不知道其他人的味道記憶是怎麼樣的?在我圖書館般回憶抽屜裡,有一部份很深刻的,是與味道有關,例如,我使用超過20年的香水 Christain Dior「Diorella」,是小時候媽媽用的香水,那檸檬柑橘滋味默默地在小朋友的記憶裡種下種子,等到我高中再次與這個味道重逢時,感覺就像是電影《料理鼠王》裡的美食評論家,嚐到一口老鼠主廚煮的法式燉菜,瞬時間童年回憶一波波湧上;當然,我成為這個70年代誕生的香水的忠實擁護者,它不流行也有點老派,但承載了童年記憶;又例如,人生首次的巴黎行,使用了一個未曾用過的防曬乳液,新的味道一路跟著我,雖然不是個好用的產品,但那味道總能勾起初次的巴黎悸動,至今都忘不了這個味道與旅行。我曾在雜誌上讀過一個關於味道的採訪,受訪者說,他每次到一個新的地方旅行,就會帶著一瓶新香水上路,回到家之後,他還能用味道懷念當時的心情。「真是個好主意,我也有相同的經驗啊。」我心想。


(Diorella 老廣告,至今40多年已經換過好多次包裝)

味道也解釋著一個城市與空間。台北城市裡有食物味道與繁忙交通的汽車煙味, 巴黎有地鐵站裡的尿臊味與車廂裡濃郁的香水味,東京店鋪裡,有種隱隱、來自清潔產品或香氛的淡雅。上個月在台北,我與熟識台灣的東京好友去了一家咖啡館,我們都是第一次拜訪,我們想,「從名字看起來這咖啡館好像是日本人開的?」離開之前,他去了洗手間,回來後告訴我說,「我想這是日本人開的,廁所特別安排過,非常乾淨,而且有特別的香味。」我才驚覺,在關注味道的這方面,日本人的確發展得比我們成熟,且已經不由自主地成為他們評斷事物的標準之一,而我個人對台北咖啡館印象,多數是人、空間、咖啡、音樂,強烈的味覺感受,通常只是來自咖啡館門口的菸味。

不只是咖啡館,台灣許多的飲食、購物空間都有很高的國際水準,若說要再多關注一點什麼細節,那絕不只是使用哪個國家來的餐盤,或什麼特別的工法砌成的一片牆,包裝袋的顏色……若把「味道」放入考慮,我想,那創造出的體驗雖無形,卻可以維持很久、很深刻。

原文刊登於《Shopping Design》2015年九月號 許育華專欄

(正好手邊有雜誌頁面檔案就也把它一起放上來啦 🙂 )

About author

轉載聲明:本網站內容及圖片版權(除了特別標註的品牌公關照片)為許育華與 www.yuhuahsu.com所有,未經正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。如需轉載,請聯繫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