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風格生活

【柏林】從公社到文化潮流中心 — Hackesche Höfe 哈克雪庭院

對尚未認識柏林的人們而言,布蘭登堡大門才是柏林地標;然而,對熟悉這個城市、喜歡混和布爾喬亞與波希米亞風格的人們,位在柏林市中心Mitte區的哈克雪庭院(Hackesche Höfe),才是這個設計之城的代表地。

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的25週年紀念,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,全世界都在看這個德國首都會變成什麼樣子;執掌市長職位13年、即將卸任的Wowereit將柏林打造成一個「貧窮卻性感」的城市,不向資本主義靠攏,寧願保留公園而捨棄外資開發建案,沒有數不清的百貨公司,反而是比紐約還多的藝廊,若要說「透過設計力量而改變街區生活」,整個柏林市可能都是範本!城市裡有太多以藝術與設計為業的人們,外國大型事務所也都選擇在柏林開設據點,他們讓柏林充滿創意、自在、與眾不同的氣質,例如在倫敦、柏林兩邊生活的知名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就說:「柏林不夠美,在各方面也都還不夠完整,但也因為如此,它比巴黎與倫敦都要開放得多!」

對尚未認識柏林的人們而言,外型像是巴黎凱旋門的布蘭登堡大門是柏林地標;然而,對熟悉這個城市、喜歡混和布爾喬亞與波希米亞風格的人們,位在柏林市中心Mitte區的哈克雪庭院(Hackesche Höfe),才是這個設計之城的代表地場所,一處既充滿歷史又日常的美麗風景。

高級瓷器品牌KPM在此的店面不華麗,反而一派樸素生活感。

20世紀初的理想建築

哈克雪庭院誕生於1906年,在已經工業化及都市化的當時,這棟建築物是首創的摩登集合住宅形式,傳遞著「向更好的居住空間致敬」建築理念。德文裡
的Höfe等於英文裡的courtyard,意指中庭或庭院,是柏林特有建築形式,住宅以ㄇ或口字形建構,中間為庭園,確保每間公寓、每一面都有著良好採光。哈克雪庭院裡頭一共有八棟不同尺寸大小的庭園建築(Höfe),皆為五層樓高,每個中庭都有花園、綠地或噴水池,相互連結,創造出和諧的、結合住宅、休閒空間,工匠職人工作室及小規模生意的生活空間。這是德國第一座住商混和區域,帶動了周邊的商業活動發展,一直到20年代,百貨公司、銀行、小型工廠、商店聚集附近,蓬勃發展。

這一帶哈克雪市場(Hackescher Markt)區,也是著名的猶太人生活聚落,40年代納粹黨掌權時,哈克雪庭院被用來作為猶太養老院,後來甚至變成猶太人集中地(不是集中營),這段悲傷的歷史,至今成為哈克雪庭院重要的史記。1949年社會主義的東德成立,商店都被關掉,這裡改為公社,變成人們一起工作、勞動、食堂用餐、共同生活的地點。

柏林代表符號「紅綠燈小人-Ampleman」專賣店。

20世紀末的創意場

1989年,柏林圍牆倒下,過去的東柏林百廢待舉,卻也充滿新希望。隔年,當德國導演溫德斯(Wim Wenders)在為電影《直到世界末日》尋找拍攝場景時,他發現了這個東德共產時期被遺忘的建築傑作,因為他在藝文圈的影響力及電影的成功,哈克雪庭院快速重新被看見,市政府也著手進行修復。

「對老東西與歷史的尊重」是這座大庭園再生的關鍵,德國人以「古蹟維修」而非重整的方式對待它,完全不更動任何建築體與外牆,甚至戰爭期間留下的彈痕彈孔都一一保留;其中最美、最代表性的第一棟庭園(Hof 1),牆面有著滿滿Art Nouveau風格馬賽克拼貼磁磚,仍維持1907年時建築師的原汁原味設計與色彩,只做清潔與修補,完全不加油添醋;商業空間要更動室內裝潢或結構,也都得向政府申請。1996年,整座哈克雪庭院翻新完成,仍維持90年住商混合的精神,除了餐廳、咖啡館、電影院、小店、設計師品牌進駐,私人住宅並沒有因此被迫搬家,花園也保留得如普通家庭花園,毫無商業化裝飾,招牌與告示都小而簡單,讓觀光客彷如進入某一棟柏林住宅般而非購物商場,樸素反而珍貴。

攝影=Bonnie Chiu、Yuhua Hsu

全文請參閱《Shopping Design》71期「街區的設計革命」

About author

轉載聲明:本網站內容及圖片版權(除了特別標註的品牌公關照片)為許育華與 www.yuhuahsu.com所有,未經正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。如需轉載,請聯繫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