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

杜塞道夫
到這裡找全德國最道地的日本菜

(主圖:建築師Frank Gehry在杜塞道夫有三棟作品,是城市地標)

《Monocle》雜誌的年度全球最佳城市專題,是關注生活風格與城市美學人們的重要意見領袖,《Monocle》評審們不只客觀從一個城市所擁有的美術館、國際航班、書店、失業率、甚至是日照時間、公園綠地……評論城市的硬體條件,也以他們獨到成熟的觀點評價城市的軟實力與潛力;每年七月我總期待看到哪個城市是第一名?而誰又進步了?以作為下一趟旅行的參考,同時也用《Monocle》的眼光,再次認識已熟悉的城市。

今年,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與德國的杜塞道夫(Dusseldorf)首次登上《Monocle》最佳城市排名,相較起第22名的姆斯特丹,台灣人對名列第25的杜塞道夫似乎有點陌生,其實,不只在《Monocle》眼裡,對住在歐洲的亞州人而言,杜塞道夫也是一個舒適、安全、帶點華麗又有點異國情調,高生活品質的理想之都。

《Monocle》是這樣介紹杜塞道夫的:「我們在勞力士、Lacoste、Tods還不紅時就在用它們了。」當我讀到這句話時,忍不住會心一笑《Monocle》一語點破的高明。

是的,這是杜塞道夫給人的第一印象: 富裕與精品。無論在生產名牌但不用名牌的法國,或者在講究品質但不追逐潮流的德國,杜塞道夫重度使用精品的特色讓它在西歐國家裡與眾不同;行走在市中心最熱鬧的國王大道(Königsallee)上,你會看見隨處是穿著極講究、挽著名牌手袋、頭髮打理得一絲不苟的人們(手上經常還拉著一隻與他們匹配的漂亮小狗),在不以時尚為強項、向來樸素的德國人中,杜塞道夫市民反而比較像從米蘭街上來的紳士貴婦;當然,更別提街上林立的精品百貨店,不少品牌在德國唯一的旗艦店,都是在杜塞道夫而非首都柏林,城市行銷也以「流行之都」命題,展現了以商業、廣告、服裝產業為主,布爾喬亞色彩的都市性格。

這城市井然有序,市民講究穿著裝扮,關注生活細節,精準的氛圍,強烈的清潔感,用一個台灣人的眼睛看來,有點像是東京給人的感受。而其實上,杜塞道夫與日本的關係也非常深厚,一百年前兩地就有著密切貿易往來,是倫敦與巴黎之外,歐洲最多日資企業與日本住民的城市。

曾經,我在杜塞道夫與柏林兩邊住,一西一東,每次從奔放隨興的柏林來到精美貴氣的杜塞道夫時,城市性格的明顯差異還是時不時帶來文化衝擊,但同時間,我也在這裡滿足了一些鄉愁,得到與在台北相似的日常需求:在日本區吃正統日本料理與拉麵,到日航(Nikko)飯店一樓找日本設計師剪頭髮,拜訪日本書店與超市「補貨」,逛逛日本人精營的商店(之前還有三越百貨)……因為如此和洋文化交融,杜塞道夫被稱作是萊茵河畔的東京,亞州人在歐洲生活自在的城市。

比起柏林有超過四百家的藝廊與170家博物館,杜塞道夫文化空間的數量幾乎只有1/10,但卻不影響杜塞道夫在藝術圈的地位著名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就出過現代主義大師、包浩斯名師藝術家Paul Klee,我們熟悉的奈良美智也是校友,因為城市富裕,重量級的藝術家們都到此舉辦展覽,藝術品交易也比其他城市蓬勃許多。雖不以藝術與設計聞名,這城市也懂得以摩登建築吸引世界注意,在新興的Medienhafen港區,是建築大師們的競技場,Frank Gehry、David Chipperfield、Steven Holl蓋的辦公室與住宅,成為城市新風景與市民驕傲,接下來的 Quartier M 的都市規劃計畫,預計又會讓這個60多萬人的中型都市,更增添可看性。

(古典與當代共存,市中心馬丁路德廣場的Johannes教堂)

如果問我對《Monocle》榜上有名的四個德國城市有什麼看法?我會說,最完美的是:生活在創意自在的柏林,到美麗的慕尼黑度假,去大都會漢堡工作,想念亞州時,就到杜塞道夫。

原文刊登在《小日子》 2013年8月號 「一個城市」專欄

About author

轉載聲明:本網站內容及圖片版權(除了特別標註的品牌公關照片)為許育華與 www.yuhuahsu.com所有,未經正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。如需轉載,請聯繫[email protected]

發佈留言